眼下,春栽香菇菌棒就要到刺孔時間了,種得早的,可能已經開始刺孔了。刺孔是香菇菌棒菌絲培養階段非常重要的事情,有必要就這個問題,寫篇文章,重點說說這個事。
可以說刺孔動作簡單,做好卻非常不易。做對了,可以減少壞棒,提高成功率;再進一步,做好了,做巧了,可以多出菇,出好菇,最終是多掙錢。
要靈活地掌握刺孔技巧、多少和時機,就需要弄明白關于刺孔的基本原理和情況,搞不懂這些基礎的東西,只機械地知道刺幾次孔,一次刺幾個孔,是遠遠不能把孔刺好的。
現在的技術書籍和網上發布的技術文章,對香菇菌棒的刺孔,還是這樣描述的,即三次刺孔法:第一次,刺小孔,在香菇菌棒菌絲萌發到直徑6-8厘米時,開始刺;第二次,在香菇菌絲長滿菌棒之前,隨機掌握;第三次,放大氣,是在香菇菌絲長滿菌棒之后1周左右開始。
在菇友實際生產操作中,特別是春栽秋出模式中,絕大部分人已經悄然把3次刺孔,變成1次刺孔了。3次變1次,為什么仍然可以?
要搞清楚這個事,首先要明白為什么要刺孔?這個答案很明確,直接原因是為菌袋內香菇菌絲的生長提供足夠的氧氣。香菇是好氣性真菌,要想菌絲長得快,濃白健壯,必須有充足的氧氣。刺孔的最終目的,是促進香菇菌絲積聚足夠的營養,只有充足的氧氣才能降解木質素,轉化出菇所需的營養和能量。在完成這個終極目的同時,還可以順帶完成一個作用,即刺孔通氣增加培養料中氧氣含量,排除菌絲生長釋放出的廢氣,加快菌絲生長,縮短菌絲生理成熟的時間。
上面的一段話,讓我們明白刺孔的目的很明確,就是增加氧氣。增加氧氣可以達到3個效果,一是菌絲長得好,二是菌絲長得快,三是積聚出菇需要的營養。當然順帶還有其它效果。
以春栽秋出為例說明,其它不再一一對應說(有些模式還是需要按原有程序刺三次孔的,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)。
先說第一次,最初的接種穴,是用蠟或膠布封口的,不封口的也往往是套袋的,菌棒外面的氧氣不能夠進入。
香菇菌絲只能靠塑料袋內有限的存量氧氣生長,這個氧氣量很有限,香菇菌絲剛萌發時還能滿足需要,但長大一點,就不行了。沒有了氧氣的充足供應,香菇菌絲就長不好了。但是,現在接種不用蠟封口了,也不貼膠布了,接種穴就成了通風口,可以直接提供氧氣供應,所以第一次刺小孔也就必要性不大了,索性不刺也不影響菌絲長得好的問題。
再說第二次刺孔,其實是解決怎么才長得快的問題。這個對秋栽香菇非常必要,因為從接種到出菇時間很短,只有3個月左右,長得慢了,到出菇季節還不能完成生理成熟,就會大大影響正常出菇,影響出菇質量、產量。但在春栽模式里,就無所謂了,從接種到出菇,有長達6個月以上的時間,長得再慢也不至于影響事。既然不是迫切需要,不刺也罷。這里面當然也有懶惰的因素,放大孔是用刺孔機,前面兩次是不能用刺孔機的。純手工刺孔,如果種上幾萬袋,可是不小的工作量。
經過這些文字,算是徹底弄明白了,為什么刺孔可以從3次變為1次了。
那最后一次刺孔,也稱謂放大氣,就非常關鍵了,什么時間刺、怎么刺、刺多少?刺得好,會怎樣?刺不好,又會怎樣?刺孔在完成增氧的同時,會造成哪些影響,還能發揮哪些作用?該注意哪些事項?這里面的技巧和門道太多了。
香菇菌棒刺孔多少,是刺孔成敗的關鍵。決定因素有菌棒含水量大小、菌棒規格大小、菌種類型、所在地區自然氣候、栽培模式等。
但具體操作起來,究竟刺多少為宜,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,如果有人明確告訴你:刺孔要刺100個,或者要刺90個……,這是不負責任,是害大家。因為不同情況的菌棒,刺孔不是一成不變的,只有知道了原理,才能根據情況,靈活地摸索刺孔的數量。
1、含水量因素。給菌棒刺孔,會加大菌棒水分的蒸發,必然影響菌棒含水量,所以菌棒含水量大的要多刺孔,含水量小的要少刺孔。
2、菌棒規格因素。現在菌棒有24*60、22*60、18*60、15*35……等很多種規格,菌棒重量有6斤、5斤、4斤、3斤等多種情況,菌棒大的要多刺孔,菌棒小的要少刺孔。
3、菌種類型因素。不同品種,對刺孔的要求是不一樣的,有的適合多刺孔,有的需要少刺孔。這個具體情況,在購買菌種時一定要問清楚。
4、地區自然氣候因素。主要是所在地的溫度和降雨量,干旱地區就要少刺,降雨量大的地區就要多刺。高溫地區少刺,低溫地區多刺。
5、栽培模式因素。春栽和秋栽,脫袋和不脫袋,棚架和地栽,對刺孔多少的要求,都是不盡相同的,這個也需要在生產實際中,認真觀察總結。
當然還有其它因素的影響,比如已經次了2刺孔,那在放大氣時就要少一點,如果只刺一次孔,那就要刺多一點。
就全國而言,香菇栽培模式很多,沒有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,如果生搬硬搞,而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,那就是紙上談兵,用于實踐的話,就是坑人害己!
菇友們只有知道了影響刺孔多少的因素,才能根據個人實際,靈活掌握刺孔的多少,而不是根據教科書,死板硬套地刺100個孔、80個孔、60個孔……。
- 上一條信息:食用菌機械廠知識
- 下一條信息:數控防爆筒裝袋機加電動窩口機現場操作…